质量工程
质量工程
教学成果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质量工程 > 教学成果 > 正文

材料与化工工程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成果简介

发布日期:2023-03-27

材料与化工工程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成果简介

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成果简介

一、概况

(一)专业基本情况

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(专业代码:082701),设立于2009年,修业年限四年,学位授予门类:工学。

(二)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

效碧亮,女,1984年生,硕士研究生,副教授,职务:材料与化工工程学院副院长(主持工作),研究方向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。近三年主讲课程:《食品分析》、《生物化学》、《生物统计学》、《功能性食品》、《粮油食品工艺学》、《食品标准与法规》、《食品分析实验》、《专业产品设计》、《毕业设计》、《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设计》。

(三)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(升学)情况

年份

毕业生

人数

境内升学人数

境外升学人数

就业人数

自主创业人数

2022年

55

6

0

55

4

2021年

35

5

0

35

2

2020年

35

6

0

35

3

(四)专业定位、历史沿革和特色优势

1.专业定位:夯实基础、注重理论、突出应用、打造亮点、服务行业。培养具有“食品安全意识、环保意识、食品加工与检测创新意识以及基础扎实、技术过硬”,符合西部区域和国家食品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,建设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国内一流、西部拔尖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。

2、历史沿革:本专业创建于2009年,校级和省级一流专业。《食品安全学》课程为校级“金课”,《食品分析》和《食品微生物学》两门课程为校级一流课程,食品实验室中心为校级特色实验室。2011至今,完成3大实践平台:校内、外实践基地、科创工作室和成果孵化校内、外基地。教学团队教师获甘肃省“园丁奖”、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。

3、特色优势:

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。坚持立德树人,将“食品安全、健康中国、环保意识、尽职敬业”思政意识有机的融入到教学当中,重点让学生由“感动”、“触动”转变到“行动”上来。

产、学、研、创有机融合。坚持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为导向,有效利用产、学、研、创四维度的互促作用,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。

实践课程特色鲜明。以科研、科创成果、地方特色产品开发需求为主,真正实现为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。

图1效碧亮老师讲授实验

图2罗丽媛老师授课

二、主要措施和成效

(一)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

1、改革措施

(1)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:将OBE教学理念和企业元素通过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贯

穿到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,为真正实现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指导性思想。

(2)多功能实践平台建设:搭建多功能的实践平台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核心要素。10年来,团队创建了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、科创、科研、成果孵化多功能实践平台: 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、食品科创工作室(食品工作坊)、成果转化校内外基地,三大平台占地总面积约4000平米。

(3)混合型教学团队建设:为深度促进校企合作、校校合作,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,有效促进产教融合,实现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,从教学团队组建着手,形成校内专 职、企业兼职、校外兼职和专业学生组成的混合型教学团队。充分发挥企业技术骨干、高校专家和专业学生各自的作用和优势,改善传统师资来源单一、工作量大、教学内容与生产、社会需求脱节的诸多现状,为深化专业综合改革起到促进作用。

(4)课程改革建设:将职业道德“食以安为先”的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、技能有机融合,打通知识、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之间的通道;将产、学、研、创有机融合,重点突出应用研究,打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,生产与教学之间的通道,有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创新。

(5)就业服务建设:创建高质量“企业群”和“帮扶队”,建设长效“机制库”,多措施多渠道提高就业率。

2、改革成效

(1)专业发展:短短10年发展,该专业从一个“不起眼”的小专业建设成为校级“一流专业”;实践平台从“零基础”成为校级特色实验室中心;教师团队是独立院校唯一承担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的团队,同时也是获省级荣誉“青年教师成才奖”、“甘肃省园丁奖”的团队;2020至2022年,《食品安全学》、《食品分析》、《食品微生物学》获批校级一流课程。

(2)教、科研情况:团队共主持纵向课题20余项,其中专职教师主持省厅级以上项目8项,校级项目5项。发表论文30余篇,申报国家专利10余项。

(3)获奖情况:近5年,教师荣获7项省级奖项:“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”、“甘肃省园 丁奖”、省级教学竞赛“三等奖”2项、省级“优秀指导教师”3项。校级获奖10余项。指导学生竞赛获三等奖及以上19项。

(4)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:近5年,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共31项,其中国家级12项,省级19项。

(5)就业率领先:考研率一直领先于其它专业,2020 -2022年就业率超95%。

(二)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主要举措及成效

1、主要举措

(1) 提高思想意识,争当四有教师:提高教师思想觉悟,积极鼓励教师争当陇原“四有”教师。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以共产党员的赤诚,热爱高等教育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事业。

(2) 搭建学习平台,促进业务提升:学海无涯,生命不止,奋斗不息。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,充分发挥校企合作“企业群”和同行高校“专家群”,重点通过驻厂实习实践和听讲各类报告提高教师综合业务能力。

(3)坚持不断创新,探索建设模式: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实施教学的执行者,传统单一来源的教师团队已经无法满足“应用型技术人才”培养需求。从2020年开始,团队慢慢探索新模式“1+1+1+1”混合型团队,将企事业骨干技术人员、高校专家和专业学生与校内专职教师按一定比例合理搭配。

(4) 设立体验中心,关心教师身心:我校将教师的身心需求作为重点工作之一,让老师们在温情满满的环境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教育事业,舒心地上好每一节课,这一举措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。

2、建设成效

教师团队是独立院校唯一承担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的团队,同时也是荣获“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”、“甘肃省园丁奖”的团队。

(三)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

1、主要举措与成效

(1)双师型队伍建设:队伍建设坚持“四有好老师”的标准与要求永葆育人情怀,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。从校、院、系3级层面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和激发教师永葆育人的情怀、崇高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,如每年举办“最美兰科院人”、“园丁奖”、“四有好老师”、典型事迹分享、专家讲座、教师座谈等活动。2021-2022年团队有3名教师效碧亮、孙静、罗丽媛成为“榜样”被多次宣传,对全校教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。

(2)管理制度建设:科学、规范、全面、系统、可行、高效、创新的制度建设为教学质量保障保驾护航。经多年探索和创新,我校已形成符合自身特色发展的一套完整教学质量保障制度,从教学研究、质量保障到实践教学,共有189条文件。

(3)教学过程管理:采用全面、全员、全程、系统、科学的原则进行教学过程监督与管理。特色之处在于全程管理不仅外聘督导专家、校内3级领导参与,专业全员师生也参与,形成互检、互听、互学、互评模式,采用周报制落实。

(4)教学资金保障:每年有充足的资金确保理论与实践教学设施、设备及低值易耗品的购置。

(5)教学质量评估:总结与质量评估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举措,校内、校外双层评估,及时诊断、反馈与整改。

(四)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

1、人才培养定位准确: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较为准确,与工程一线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相吻合。

2、岗位适应能力较强:在1个月实习期内就能完全适应工作环境,胜任工作要求。主要体现在企业一线技术岗位和品控室产品化验岗位,进一步证明了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性。

3、敢于担当、不怕吃苦: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最多的方面:态度积极、敢于承担、任劳任怨。所以愿意将重要岗位留给我校学生,这一现象来自“海通食品”用人单位的情况,同时该公司每年将招聘的大多数名额留给我校食品专业,只因我校毕业生综合素养已得到该公司的全面认可。“敢于承担、吃苦耐劳”这一评价来自“甘肃雨润肉制品加工有限公司”实习单位评价,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该公司已有7多年的合作。

4、善于思考、勤于动手:高质量就业考研学子,大多数得到导师的认可,“品行端正、勤于思考、动手能力强”这些评价来自兰州理工大学、甘肃农业大学、天津科技大学、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的评价。

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成果统计

序号

成果类型

成果名称

1

课程建设

省级一流课程

2

专业申报

省级一流专业

图3食品分析省级一流课程

图4食品科学与工程省级一流专业

三、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思路及举措

(一)主要思路

紧紧围绕专业定位和“应用型技术人才”培养目标规划专业后期发展。后期发展主要从“继续稳固、不断改进、坚持特色、突破难点、不断创新”5个方面着手推进专业发展,力争实现“建设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国内一流、西部拔尖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”这一发展目标。

(二)主要举措

(1)稳固现有基础:进一步稳固专业发展在各方面已夯实的基础和取得成效,为专业后续各方面的改进、发展、突破和创奠定基石。

(2)不断持续改进:针对专业发展多方面存在的不足认真总结与整理,持续改进,不松懈,不怠慢。

(3)坚持自有特色:坚持“食以安为先”思政意识与专业的融合;坚持“混合型师资队伍”建设;坚持“应用型”为主的产-学-研-创融合促教改与创新;坚持多功能平台的创建和有效利用。

(4) 突破发展难点

难点:将OBE教学理念、产-学-研-创有机融合、企业元素3大方面科学、合理、可行、系统的融入到“应用型人才”培养的全过程是专业发展的难点之一;混合型教师队伍如何发挥协同效应、外聘企业骨干如何授课、专业学生参与哪些教学环节为难点之二;转设院校“产-学-研-创”如何做到真正的有机融合,以促“应用型人才培养”教育教学改革为难点之三。

举措: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层面入手,将3方面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,其中企业元素以独立的一门课程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,安排理论课1门,实践课2门以解决难点一;通过校企深度合作、线上教学企业现场直播为主、学生参与教学组织、作业互评解决难点二;利用专业定位、转型院校工科优势,重点围绕“应用型研究”开展产-学-研-创的深度融合以区别高要求的“理论型研究”,解决难点三。

(5)不断改革创新:通过理论教学“经典、应用、热点、重点、难点”5类知识的比重调整与整合,“企业元素”的植入,以及研、创成果的教学转化,实现“以教为主”到“以研、学、问为主”的转变,以促教学教学改革与创新。

审稿:李永强